【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 編輯視點】人類正面臨氣候變化和能源消費的巨大挑戰,人口、人均收入和單位能耗共同驅動著巨大的能源需求。而*人口正在不斷增加,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些都在倒逼企業進行轉型,變得更加節能。
氣候變化與能源利用雙重挑戰倒逼企業轉型
能源供應問題嚴峻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末期和城市化的中期,能源供應仍高度依賴化石能源。中國是世界上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國,也是世界上大的化石能源進口國。
由于高耗能行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偏高,我國的產業更易受到能源價格變動的沖擊,同樣的碳價水平下,受到的影響占GDP的比重是發達國家的十倍以上。
如果我們保持目前的節能力度,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全面超過供應能力,到203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5%,天然氣將超過40%,煤炭也將大幅超出安全的科學產能,對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形成巨大壓力。而碳排放也將在2040年左右達到峰值。顯然要在2030年左右使碳排放達到峰值,還需更大的改革力度。
而加速情景下設定的主要目標是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根據分析,到2030年絕大多數發電技術成本均可下降到0.5元/千瓦時以下,屆時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及發電量的增加,燃料成本的份額將逐漸下降,固定投資及運行維護成本份額上升,這種成本構成對于電力系統抵御化石能源危機及燃料價格的波動更為有利。
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表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要達到20%,這意味著我們要新建8~10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也就是目前我們所有燃煤發電裝機的數量,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力度。發達國家在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時經濟增長率大都低于3%以下,能源消費增長率也不會超過1%,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緩慢下降。
中美聯手減排利好新能源產業
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帶來巨大的交易量,國內7大試點城市新的統計數據表明:單日交易金額高達1719萬元,去年至今累計交易金額達3.01億元。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首先利好直接參與碳排放金融市場建設的企業。
此外,碳交易的實行,強化了各主要控排單位的二氧化碳減排力度。企業為避免受處罰,一方面通過碳排放權交易所去購買碳排放權,利好環保性節能企業;另一方面: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等項目來獲得“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進而來抵消一定比例的配額,利好擁有林業碳匯資源的企業。相關上市公司有中電遠達、凱美特氣、迪森股份、長青集團、永安林業等。
在中美雙方達成減排協議的背景下,A股市場熱情迅速被調動起來,CDM(清潔發展機制)概念股成為資金關注的重點。
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必將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由于太陽能和風能受地域限制影響,且存在著政府補貼等多重因素影響,而核電則不受相關條件制約。從目前的發展路徑來看,國家對核電的發展目標也十分明確,加上此次中美碳減排的聯合聲明,未來核電產業鏈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低碳發展迎來新紀元
中美于2014年11月12日在北京發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國家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兩國各自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美國承諾碳減排加速,從平均每年的1.2%提高到2.3%-2.8%:美國政府此前承諾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較2005年下降17%。此次美國則承諾,2020年后將把二氧化碳減排速度提高一倍,從平均每年的1.2%提高到2.3%-2.8%,到2030年將比2005年減少排放26%-28%。
中國承諾碳排放峰值時間2030年超預期:中國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2009年,時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的蘇偉曾表態,2050年后中國的碳排放將不會繼續上升。*亦表示,在發達國家大力的技術支持下,中國的排放量將在2030-2040年間達到峰值;其他中國專家表示,除非采取大力的控制措施,中國的碳排放將一直增長到2050年。此次給出的2030年的時間表,較此前樂觀的估計更加積極,超出市場預期。另外,國家*副主任解振華曾在今年7月份提到,中國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提出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時間,此次提前宣布,表明中國在控制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
中國明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2013年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9.8%;《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對2015年的規劃目標是11.4%;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對2020年的規劃目標則是15%左右;此次系明確2030年20%左右的規劃目標。
氣候變化與能源利用雙重挑戰倒逼企業轉型
能源供應問題嚴峻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末期和城市化的中期,能源供應仍高度依賴化石能源。中國是世界上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國,也是世界上大的化石能源進口國。
由于高耗能行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偏高,我國的產業更易受到能源價格變動的沖擊,同樣的碳價水平下,受到的影響占GDP的比重是發達國家的十倍以上。
如果我們保持目前的節能力度,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全面超過供應能力,到203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5%,天然氣將超過40%,煤炭也將大幅超出安全的科學產能,對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形成巨大壓力。而碳排放也將在2040年左右達到峰值。顯然要在2030年左右使碳排放達到峰值,還需更大的改革力度。
而加速情景下設定的主要目標是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根據分析,到2030年絕大多數發電技術成本均可下降到0.5元/千瓦時以下,屆時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及發電量的增加,燃料成本的份額將逐漸下降,固定投資及運行維護成本份額上升,這種成本構成對于電力系統抵御化石能源危機及燃料價格的波動更為有利。
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表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要達到20%,這意味著我們要新建8~10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也就是目前我們所有燃煤發電裝機的數量,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力度。發達國家在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時經濟增長率大都低于3%以下,能源消費增長率也不會超過1%,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緩慢下降。
中美聯手減排利好新能源產業
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帶來巨大的交易量,國內7大試點城市新的統計數據表明:單日交易金額高達1719萬元,去年至今累計交易金額達3.01億元。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空間巨大。首先利好直接參與碳排放金融市場建設的企業。
此外,碳交易的實行,強化了各主要控排單位的二氧化碳減排力度。企業為避免受處罰,一方面通過碳排放權交易所去購買碳排放權,利好環保性節能企業;另一方面: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等項目來獲得“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進而來抵消一定比例的配額,利好擁有林業碳匯資源的企業。相關上市公司有中電遠達、凱美特氣、迪森股份、長青集團、永安林業等。
在中美雙方達成減排協議的背景下,A股市場熱情迅速被調動起來,CDM(清潔發展機制)概念股成為資金關注的重點。
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必將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由于太陽能和風能受地域限制影響,且存在著政府補貼等多重因素影響,而核電則不受相關條件制約。從目前的發展路徑來看,國家對核電的發展目標也十分明確,加上此次中美碳減排的聯合聲明,未來核電產業鏈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低碳發展迎來新紀元
中美于2014年11月12日在北京發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國家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兩國各自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美國承諾碳減排加速,從平均每年的1.2%提高到2.3%-2.8%:美國政府此前承諾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較2005年下降17%。此次美國則承諾,2020年后將把二氧化碳減排速度提高一倍,從平均每年的1.2%提高到2.3%-2.8%,到2030年將比2005年減少排放26%-28%。
中國承諾碳排放峰值時間2030年超預期:中國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2009年,時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的蘇偉曾表態,2050年后中國的碳排放將不會繼續上升。*亦表示,在發達國家大力的技術支持下,中國的排放量將在2030-2040年間達到峰值;其他中國專家表示,除非采取大力的控制措施,中國的碳排放將一直增長到2050年。此次給出的2030年的時間表,較此前樂觀的估計更加積極,超出市場預期。另外,國家*副主任解振華曾在今年7月份提到,中國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提出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時間,此次提前宣布,表明中國在控制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
中國明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2013年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9.8%;《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對2015年的規劃目標是11.4%;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對2020年的規劃目標則是15%左右;此次系明確2030年20%左右的規劃目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歐盟財長在2019年11月初的聯合聲明中說,歐盟應該逐步停止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項目的融資,此舉可能標志著歐盟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發生了重大變化。
- 2014-11-19 09:42:57
- 502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