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 市場分析】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不斷攀升,為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采取多項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配額交易是各國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也是環保定價市場化的重要形式。
我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成效初顯
目前我國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運行基本平穩,社會經濟效益初步顯現。專家建議,應審慎把握控制碳排放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充分重視各地試點過程暴露的問題,總結經驗,打通瓶頸,有序推進全國性碳市場建設。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決定表明,中國政府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為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碳交易試點建設情況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現階段實現低成本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措施,其重要作用已在得到廣泛認可。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所開市,標志著中國“兩省五市”碳交易區域試點工作正式開始。時隔一年,重慶碳交易所開市,標志著“兩省五市”碳交易試點全部上線交易,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的配額總量達到12億噸,控排企業2000余家,市場規模預估在3000億元到4000億元,成為繼歐盟之后的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碳交易試點工作得到各試點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機制設計方面,試點省市出臺地方法規,使碳排放權交易有法可依,加強了交易的約束性;在交易主體和交易品種的選擇方面,試點省市根據自身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確定交易主體并設計相應配額標準,如北京碳排放配額(BEA)、天津碳排放配額(TJEA);在創新業務開拓方面,試點省市表現突出,如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旗下BlueNext交易所發起建立中國個自愿碳減排標準—熊貓標準,旨在為即將迅速壯大的中國碳市場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碳信用額,并通過鼓勵對農村經濟的投資來達到中國政府消除貧困的目標。
七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運行平穩效益初顯
APEC期間,我國正式承諾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將于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此前,我國曾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是世界大碳排放國,2013年我國碳排放量占總量的27.7%,比*二的美國高出近一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柴麒敏指出,如2030年碳排放要達峰值,一般要求煤炭消費在2020年前就達峰。國家在能源消費總量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費量的控制要繼續加強,才能保證2030年前盡早實現碳排放達峰。
配額交易是各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為實現以市場化手段控制碳排放量,從2013年開始,我國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等7地啟動碳交易試點。重慶市*資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梁波說,碳排放權交易旨在實現“排放有成本、超標需購買、減排能獲利”。
據了解,目前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等前5個試點已經歷配額清繳的“履約期”,絕大部分控排企業都已完成履約。其中上海企業履約率為100%,北京415家控排企業中有12家單位未履約,深圳635家控排企業中有4家未履約,天津和廣東分別只有4家和2家企業未履約。
引入碳排放交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地節能減排的實現。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副總裁葛興安說,深圳過去一年的試點中,超過一半企業配額富裕,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試點期間,深圳市635家工業企業碳排放量較2010年下降11%,但工業增加值增長29%,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達到23%,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增長。
有序建立全國性碳市場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在碳排放控制的過程中,應把握先寬松再從緊的節奏,逐步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在不對“穩增長”造成太大壓力的同時,充分把握區域差異,有序推進全國性碳市場建設。
首先,加強對企業培訓,提高超排懲罰力度,活躍碳市場交易。
國家*去年8月15日稱,我國將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區(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專家建議,在新的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應該切實在碳交易中提升能力建設,幫助企業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從事碳交易。另外,目前各地對未履約企業的懲罰力度都不大,企業超排成本較低。政府層面應加快立法進度,通過納入考核、停發環保補貼、通報批評、增加罰款等手段提高對超排企業的懲罰力度。
活躍的交易是碳市場合理定價的基礎。專家建議,各地可通過引進境外碳投資機構、推動配額托管交易制度、推出創新性碳交易品種、加強引入個人投資者等方式活躍市場。
其次,有序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據了解,我國將在三年內出臺關于全國性碳市場的完善政策。業內人士表示,碳排放權完全可以實現跨區域交易,實現全國排放的總控制目標。但全國性碳市場建設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適時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法》很有必要。
專家建議,在未來全國性碳市場建設中,需顧及區域發展差異和“穩增長”的需求。
梁波等業內人士說,國內東中西部發展差異明顯,在控制全國排放增量的前提下,應該將指標有區別的分解下去,不同地區分擔不同的減排任務。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使得鼓勵企業生產和推進節能減排共同進行。
我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成效初顯
目前我國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運行基本平穩,社會經濟效益初步顯現。專家建議,應審慎把握控制碳排放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充分重視各地試點過程暴露的問題,總結經驗,打通瓶頸,有序推進全國性碳市場建設。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決定表明,中國政府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為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碳交易試點建設情況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現階段實現低成本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措施,其重要作用已在得到廣泛認可。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所開市,標志著中國“兩省五市”碳交易區域試點工作正式開始。時隔一年,重慶碳交易所開市,標志著“兩省五市”碳交易試點全部上線交易,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的配額總量達到12億噸,控排企業2000余家,市場規模預估在3000億元到4000億元,成為繼歐盟之后的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碳交易試點工作得到各試點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機制設計方面,試點省市出臺地方法規,使碳排放權交易有法可依,加強了交易的約束性;在交易主體和交易品種的選擇方面,試點省市根據自身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確定交易主體并設計相應配額標準,如北京碳排放配額(BEA)、天津碳排放配額(TJEA);在創新業務開拓方面,試點省市表現突出,如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紐約—泛歐證券交易集團旗下BlueNext交易所發起建立中國個自愿碳減排標準—熊貓標準,旨在為即將迅速壯大的中國碳市場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碳信用額,并通過鼓勵對農村經濟的投資來達到中國政府消除貧困的目標。
七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運行平穩效益初顯
APEC期間,我國正式承諾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將于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此前,我國曾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是世界大碳排放國,2013年我國碳排放量占總量的27.7%,比*二的美國高出近一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柴麒敏指出,如2030年碳排放要達峰值,一般要求煤炭消費在2020年前就達峰。國家在能源消費總量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費量的控制要繼續加強,才能保證2030年前盡早實現碳排放達峰。
配額交易是各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為實現以市場化手段控制碳排放量,從2013年開始,我國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等7地啟動碳交易試點。重慶市*資源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梁波說,碳排放權交易旨在實現“排放有成本、超標需購買、減排能獲利”。
據了解,目前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等前5個試點已經歷配額清繳的“履約期”,絕大部分控排企業都已完成履約。其中上海企業履約率為100%,北京415家控排企業中有12家單位未履約,深圳635家控排企業中有4家未履約,天津和廣東分別只有4家和2家企業未履約。
引入碳排放交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地節能減排的實現。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副總裁葛興安說,深圳過去一年的試點中,超過一半企業配額富裕,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試點期間,深圳市635家工業企業碳排放量較2010年下降11%,但工業增加值增長29%,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達到23%,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增長。
有序建立全國性碳市場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在碳排放控制的過程中,應把握先寬松再從緊的節奏,逐步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在不對“穩增長”造成太大壓力的同時,充分把握區域差異,有序推進全國性碳市場建設。
首先,加強對企業培訓,提高超排懲罰力度,活躍碳市場交易。
國家*去年8月15日稱,我國將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區(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專家建議,在新的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應該切實在碳交易中提升能力建設,幫助企業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從事碳交易。另外,目前各地對未履約企業的懲罰力度都不大,企業超排成本較低。政府層面應加快立法進度,通過納入考核、停發環保補貼、通報批評、增加罰款等手段提高對超排企業的懲罰力度。
活躍的交易是碳市場合理定價的基礎。專家建議,各地可通過引進境外碳投資機構、推動配額托管交易制度、推出創新性碳交易品種、加強引入個人投資者等方式活躍市場。
其次,有序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據了解,我國將在三年內出臺關于全國性碳市場的完善政策。業內人士表示,碳排放權完全可以實現跨區域交易,實現全國排放的總控制目標。但全國性碳市場建設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適時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法》很有必要。
專家建議,在未來全國性碳市場建設中,需顧及區域發展差異和“穩增長”的需求。
梁波等業內人士說,國內東中西部發展差異明顯,在控制全國排放增量的前提下,應該將指標有區別的分解下去,不同地區分擔不同的減排任務。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使得鼓勵企業生產和推進節能減排共同進行。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上海市2025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和《上海市納入2025年度碳排放配額管理單位名單》,2025年度碳排放交易體系配額總量為8000萬噸(含直接發放配額和儲備配額)。
- 2015-01-26 11:05:07
- 19574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