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資離場,一環保上市公司易主民企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比于幾年之前國資扎堆涌入環保產業的大潮,如今這個行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7月23日,江蘇中晟高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晟高科”)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吳中金控的一致行動人天凱匯達與福州千景簽署股份轉讓協議,福州千景將以20.04元/股的價格受讓天凱匯達持有的27,883,590股無限售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2.35%,總價5.59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晟高科控股股東將由吳中金控變更為福州千景,實際控制人則由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變更為翁聲錦與何從。也就是說,中晟高科的實際控制人,將由國資變成民資。
說起中晟高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家企業成立于1992年,坐落于江蘇無錫,主要業務包括環保和潤滑油兩部分。其中,控股子公司蘇州中晟環境修復有限公司(下稱“中晟環境”)以環保水處理業務為主,提供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另一家子公司中晟新材料科技(宜興)有限公司(下稱“中晟新材”)則承接公司潤滑油板塊的所有業務,主要從事各類潤滑油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在生態環保業務板塊,中晟環境主要擁有城鄉環境、工業環境、土壤環境、環境(風險)評價四大體系,并構建起了包括規劃設計、投資開發、裝備制造、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為一體的系統解決方案。目前,中晟環境已服務生態涵養修復面積達233畝,廠網一體化運營管網超3000公里,年均綜合污水處理近1億噸,土壤修復約10萬方,廢氣治理24萬方。
近年來,中晟高科業績持續低迷,2022年至2024年連續3年虧損,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538.57萬元、-1.55億元和-1.7億元。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才由負轉正,實現盈利4,695.92萬元,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出售了中晟新材所致。
總的來說,控股股東也是受到業績壓力的影響,才將控股權轉手出讓的。
2 2024年,有52起國企掛牌出售環保資產
最近兩年,類似中晟高科這樣國資離場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多了。
隨手搜一下,今年3月10日,一市級國資轉讓環保資產。據山東省產權交易中心消息,益眾再生資源科技(山東)有限公司40%國有股權及80萬元債權正式掛牌轉讓,起止日期為3月10日至4月7日,轉讓底價80萬元,不接受聯合體受讓。
4月1日,青島農旅盛欣安全環??萍加邢薰?0%股權被公開掛牌轉讓,轉讓方為青島市平度經開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轉讓底價為1081萬元,交易方式為網絡競價,競價開始時間為4月29日上午10點整。
據中國水網不完全統計,整個2024年,約有52起國企掛牌出售環保資產的案例,其中有37例案例披露了掛牌底價,總額達到了246444.13萬元。去年9月,“環保在線”也曾整理過2024年以來關注度比較高的國企掛牌環保資產案例,足足有40起之多。這一景象,與前幾年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還記得幾年之前,很多中字頭的大企業,如中石化、中國鐵建、中冶集團與中國化學等,都紛紛通過收并購、或設立環保子公司等途徑,整合集團優勢,開拓環保業務。這些國企往往從建筑工程、制造、工業和金融等不同領域跨界而來,以致于環保從業者一度發出了“野蠻人入侵”的驚呼。
到2021年,環保領域收并購案累計金額超500億元,達到“歷年之最”。
熙來熙攘,利來利往。如今,曾經的熱鬧早已成為明日黃花,環保產業也成為了又一個國資離場的領域。
3 回歸核心業務,退出部分項目回籠資金
國資為何集中退出環保產業?有分析曾經指出過原因。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認為,環保資產集中出讓的原因主要有3點:一是資產優化,二是曾經大舉進軍環保的國資跨界者剝離環保資產,第三則是變現自救。
對于國企而言,既然作為新興業務賽道的環保已不能產生足夠的回報,那么加快剝離就是當下的上上之策,有助于實現“瘦身”,以更專注發展主業。比如中國信達資產,掛牌甘肅瑞賽集團股權(持股21.85%)后,又計劃轉出博天環境股權(持股1.06%),動作頻頻。
E20水網固廢網認為,國資離場,一是大背景下的戰略收縮,回歸核心業務;第二則是因為環保行業從“政策紅利”轉向“市場紅海”;第三是標的資產盈利欠佳,退出部分項目回籠資金。
近年來,“聚焦主責主業”成為國資監管的核心要求,環保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非優勢業務”,成為首批被剝離對象。不少非環保主業的國企主動剝離環保資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及優化公司業務結構。例如,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氣”)宣布,計劃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其所持有的上海電氣集團(肅寧)環??萍加邢薰?以下簡稱“肅寧公司”)100%股權,掛牌價格為1.57億元。此舉標志著上海電氣在環保業務板塊的重大調整,意在逐步退出運營類資產,聚焦核心裝備和產品技術的自主研發,推動環保業務板塊轉型發展。上海電氣表示,這一決策將有助于公司優化資產配置,降低財務風險,為未來的穩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總的來說,環保產業已經度過了上下半場的分水嶺。2022年以前,環保產業處于“上半場”,企業要做的事主要就是跑馬圈地,盡可能地擴大規模,所以會有大批國有企業進軍這一領域。
而到了2022年以后,整個產業進入了“下半場”,規模化的負面效應就顯現出來了,需求減弱后,冗余資產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企業需要砍掉低效累贅、非主業和不良資產的部分,提高效率。
而這,也就是環保資產集中出讓的內在邏輯。
當然,雖然有部分國資退出了環保領域,但依然有很多國資堅守在這一行業。任何行業,無論何時都會有人走,有人來。留下來的,繼續深耕細分領域,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是真正要做的事。
原標題:環保產業,國資離場?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49環保收并購案總結2024:國資、巨頭“買買買”,有人躊躇滿志、有人黯然離場
2024年,行業頭部公司在資本市場輾轉騰挪,有人選擇通過剝離資產退出競爭,也有人正迎頭趕上。- 2025-07-29 10:54:51
- 18298
-
《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近日印發,明確將鼓勵發展創業投資類基金,要求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持科技創新,著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 2025-07-29 10:54:51
- 19195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