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0月中國總理訪問德國,并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以來,“工業4.0”的概念在我國迅速走紅,一時間,“工業4.0”“智能制造”的戰略地位迅速提升。可以說,《中國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受到了德國“工業4.0”的影響,核心思路與“工業4.0”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中國制造2025》強調的一個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思想;此外,《中國制造2025》中提及的作為智能制造基礎的信息物理系統(CPS),也是德國“工業4.0”所強調的核心概念。
與“工業4.0”不謀而合的是,對于國內工業的轉型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早在三四年前就開始籌備未來十年期的制造業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如今,這項規劃將借鑒德國“工業4.0”,學習德國的智能制造,為我國發展成現代化工業強國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
“工業4.0”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中國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規劃中為期五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主要圍繞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使我國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以前,我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一直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在工信部的推動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兩化深度融合”)為制造業的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毫無疑問,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更快地帶動兩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向制造業的全面嵌入,將覆傳統的生產流程、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將實現對生產要素高度靈活的配置,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這一切都將有力地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從目標上來看,德國期望借助“工業4.0”繼續領跑制造業,保持德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抗衡美國互聯網*對制造業的吞并。而在2015年3月的全國“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公開披露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情況,表示中國大約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中國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戰略的*步:*個十年期行動綱領,它是一個路線圖,有具體的時間表——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規劃,用十年的努力,讓中國制造業進入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從時間維度來看,德國“工業4.0”戰略工作組也認為德國實現“工業4.0”需要十年時間,與《中國制造2025》大體在同一個時間段。
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工業
對未來制造業,各發達工業都提出了自己的愿景。美國利用互聯網優勢,意圖讓互聯網吞并制造業;德國基于制造業根基,試圖讓制造業互聯網化。
從“物理”到“信息”。以往,每當提及制造業,人們普遍都認為各種零部件是構成硬件產品的核心。未來,相對于“物理”意義上的零部件,業界將更重視帶有“信息”功能的附加價值。
從“群體”到“個體”。“大規模定制”概念的興起,和隨著以3D打印為代表的數字化和信息技術的普及而來的技術與商業模式革新,使制造業的進入門檻將降zui低,不具備工廠與生產設備的個人也能很容易地參與到制造業之中。制造業進入門檻的降低,也意味著一些意想不到的企業或個人將參與到制造業中來,從而給商業模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互聯制造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通過制造企業的快速重組、動態協同來快速配置制造資源,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減少產品投放市場所需的時間,增加*。同時,還能夠分擔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投資的相關費用,減少經營風險。
隨著大規模定制和網絡協同的發展,制造業企業還需要實時從網上接受眾多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數據,并通過網絡協同配置各方資源,組織生產,管理更多的各類數據。大數據可能帶來的巨大價值正在被傳統產業所認可,它通過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以及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為企業管理者和業務參與者呈現出一種看待制造業價值鏈的全新思維。
中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堅實基礎。《中國制造2025》對于推動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使“中國制造”包含更多的“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會議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器械、農業機械裝備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