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 編輯視點】據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逾七成煤炭企業出現虧損,經營困難,行業形勢嚴峻。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煤炭行業的自救已經顯得迫在眉睫。而隨著能源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煤炭行業更面臨著轉型的難題,煤炭清潔利用顯得十分重要。
煤炭行業形勢嚴峻 自救還需去產能
煤炭企業陷經營困境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了《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201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煤炭市場需求不旺,產能建設超前,進口規模依然較大,導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庫存增加,價格下滑,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
報告顯示,2014年前11個月全國煤炭產量35.2億噸,同比下降2.1%。預計全年產量同比減少2.5%左右,是自2000年以來的下降。在鐵路運量方面,全年鐵路發運煤22.9億噸,同比減少3044萬噸,下降1.3%。而庫存方面,到2014年年末,煤炭企業存煤量約8700萬噸,比年初增長2.6%;重點發電企業存煤9455萬噸,比年初增加1409萬噸,增長17.1%。煤炭進出口方面,2014年全年進口煤2.9122億噸。同比減少3580萬噸,下降10.9%。出口574萬噸,減少177萬噸,下降23.5%。凈進口2.85億噸,減少3400萬噸,下降10.7%。煤炭價格則在經歷了年初的大幅下滑,10月份以后小幅回升,由年初的161.8點回升至年末的137.8點。
另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透露,去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74萬億元,同比下降6.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4.4%。企業虧損率更是超過了70%,虧損額同比增長61.6%。大部分煤炭企業經營困難,一些企業減發、欠發工資問題突出。
煤炭產量14年來下降
近期,煤炭產量14年來下降的消息,成為行業關注焦點。預計2014年,我國煤炭產量同比減少2.5%左右,是自2000年以來的下降。煤炭產量十余年來下降,也將煤炭市場帶入了“寒冬”。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煤炭市場深度調整,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煤價大幅下跌。2014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依舊突出,庫存增加,效益下降。
此外,生產集中度低、勞動生產率低、企業社會負擔重、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煤炭行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經濟下行、需求放緩的時期充分暴露出來。
“黃金十年”一去不復返,煤炭行業面臨的困境已是業內共識。
煤炭業入寒冬原因分析
首先,經濟增速放緩使下游行業對煤炭需求驟降。煤炭行業屬于極度依賴經濟周期的行業。如果中國經濟還依靠房地產、基建投資需求來拉動,那么煤炭行業尚有喘息之機。但現在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各大機構預計2015年的GDP增速為7%,那么煤炭行業的苦日子還遠沒到頭。
再者,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使煤炭價格*低迷。我國煤炭資源較為豐富,一些地方政府看到煤炭價格上漲,就盲目擴大煤炭產能。我國煤炭產能已經超過40億噸,在建規模10億噸以上,煤炭產能釋放壓力加大,而煤炭進口仍將保持較大規模。一方面煤炭行業受國內產能過剩影響,競爭已趨白熱化;另一方面進口煤又沖擊了國內市場,使煤炭價格跌落在谷底。煤炭業未來如何去產能化將是嚴峻的課題。
后,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逐步回落,特別是油價的大幅下跌,也使煤炭價格無法回升。去年以來原油價格跌幅過半,對煤炭價格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壓作用。如果油價過高,人們更多會使用煤炭,而如果油價接近或低于煤價,人們會更趨向于使用石油。
此外,粗放型的煤炭開采對資源和環境破壞*,這種狀況已難持續。而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使用清潔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業內專家也表示,煤炭應由“黑色”到“綠色”的轉變,要控制開發量,提高科學產能比例,更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煤炭出路去產能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煤炭作為我國能源主體地位難以改變。從我國資源條件來看,富煤、貧油、少氣特點明顯。我國煤炭資源總量曾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超過90%,而未來數年內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應控制在62%以內。那么低迷的煤炭業該如何“自我革命”呢?
其一,煤炭應實現清潔低碳轉化。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煤炭開發利用技術落后、能效低下,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減排壓力。煤炭行業革命的核心在于推進煤炭全產業鏈清潔開發利用。
其二,大中型煤企不該坐以待斃,可轉行做煤化工,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煤企已經微利甚至不*了,不轉行只有等死,那么通過煤制油、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可使煤炭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當然此舉還可使我國降低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度。
其三,淘汰一些高硫、高灰、低質煤的礦山,重點保留高品質煤炭企業,使其能將部分產能輸出,與海外煤企爭奪市場份額。*正在鼓勵和研究“一帶一路”戰略,國內煤企在提高煤炭質量和開采效率的同時,也應該走出,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受到國內煤炭市場低迷的影響。
面對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新能源革命的興起,經濟增速的放緩,煤炭行業不得不革命。煤炭業將如何去產能?一方面在控制煤炭無序開發的同時,推動行業發展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另一方面,大型煤炭還可以向下游煤化工行業轉型。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的煤炭在提高質量后,完全可以走出,走向海外市場,唯有如此,中國煤炭業的寒冬才能逐漸過去。
煤炭行業形勢嚴峻 自救還需去產能
煤炭企業陷經營困境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了《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201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煤炭市場需求不旺,產能建設超前,進口規模依然較大,導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庫存增加,價格下滑,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
報告顯示,2014年前11個月全國煤炭產量35.2億噸,同比下降2.1%。預計全年產量同比減少2.5%左右,是自2000年以來的下降。在鐵路運量方面,全年鐵路發運煤22.9億噸,同比減少3044萬噸,下降1.3%。而庫存方面,到2014年年末,煤炭企業存煤量約8700萬噸,比年初增長2.6%;重點發電企業存煤9455萬噸,比年初增加1409萬噸,增長17.1%。煤炭進出口方面,2014年全年進口煤2.9122億噸。同比減少3580萬噸,下降10.9%。出口574萬噸,減少177萬噸,下降23.5%。凈進口2.85億噸,減少3400萬噸,下降10.7%。煤炭價格則在經歷了年初的大幅下滑,10月份以后小幅回升,由年初的161.8點回升至年末的137.8點。
另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透露,去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74萬億元,同比下降6.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4.4%。企業虧損率更是超過了70%,虧損額同比增長61.6%。大部分煤炭企業經營困難,一些企業減發、欠發工資問題突出。
煤炭產量14年來下降
近期,煤炭產量14年來下降的消息,成為行業關注焦點。預計2014年,我國煤炭產量同比減少2.5%左右,是自2000年以來的下降。煤炭產量十余年來下降,也將煤炭市場帶入了“寒冬”。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煤炭市場深度調整,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煤價大幅下跌。2014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矛盾依舊突出,庫存增加,效益下降。
此外,生產集中度低、勞動生產率低、企業社會負擔重、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煤炭行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經濟下行、需求放緩的時期充分暴露出來。
“黃金十年”一去不復返,煤炭行業面臨的困境已是業內共識。
煤炭業入寒冬原因分析
首先,經濟增速放緩使下游行業對煤炭需求驟降。煤炭行業屬于極度依賴經濟周期的行業。如果中國經濟還依靠房地產、基建投資需求來拉動,那么煤炭行業尚有喘息之機。但現在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各大機構預計2015年的GDP增速為7%,那么煤炭行業的苦日子還遠沒到頭。
再者,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使煤炭價格*低迷。我國煤炭資源較為豐富,一些地方政府看到煤炭價格上漲,就盲目擴大煤炭產能。我國煤炭產能已經超過40億噸,在建規模10億噸以上,煤炭產能釋放壓力加大,而煤炭進口仍將保持較大規模。一方面煤炭行業受國內產能過剩影響,競爭已趨白熱化;另一方面進口煤又沖擊了國內市場,使煤炭價格跌落在谷底。煤炭業未來如何去產能化將是嚴峻的課題。
后,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逐步回落,特別是油價的大幅下跌,也使煤炭價格無法回升。去年以來原油價格跌幅過半,對煤炭價格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壓作用。如果油價過高,人們更多會使用煤炭,而如果油價接近或低于煤價,人們會更趨向于使用石油。
此外,粗放型的煤炭開采對資源和環境破壞*,這種狀況已難持續。而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使用清潔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業內專家也表示,煤炭應由“黑色”到“綠色”的轉變,要控制開發量,提高科學產能比例,更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煤炭出路去產能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煤炭作為我國能源主體地位難以改變。從我國資源條件來看,富煤、貧油、少氣特點明顯。我國煤炭資源總量曾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超過90%,而未來數年內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應控制在62%以內。那么低迷的煤炭業該如何“自我革命”呢?
其一,煤炭應實現清潔低碳轉化。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煤炭開發利用技術落后、能效低下,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減排壓力。煤炭行業革命的核心在于推進煤炭全產業鏈清潔開發利用。
其二,大中型煤企不該坐以待斃,可轉行做煤化工,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煤企已經微利甚至不*了,不轉行只有等死,那么通過煤制油、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可使煤炭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當然此舉還可使我國降低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度。
其三,淘汰一些高硫、高灰、低質煤的礦山,重點保留高品質煤炭企業,使其能將部分產能輸出,與海外煤企爭奪市場份額。*正在鼓勵和研究“一帶一路”戰略,國內煤企在提高煤炭質量和開采效率的同時,也應該走出,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受到國內煤炭市場低迷的影響。
面對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新能源革命的興起,經濟增速的放緩,煤炭行業不得不革命。煤炭業將如何去產能?一方面在控制煤炭無序開發的同時,推動行業發展由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另一方面,大型煤炭還可以向下游煤化工行業轉型。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的煤炭在提高質量后,完全可以走出,走向海外市場,唯有如此,中國煤炭業的寒冬才能逐漸過去。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機械設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機械設備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新聞
-
國家*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嚴鵬程1月2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煤炭行業1.5億噸以上的年度目標任務已超額完成。
- 2015-02-02 11:06:01
- 1575
-
國家*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針對近期市場煤價出現過快上漲勢頭,個別地區和電力、鋼鐵企業供應出現偏緊的情況,將統籌煤炭去產能和穩定供應關系,采取針對性措施,確保全國煤炭供需形勢基本平穩。
- 2015-02-02 11:06:01
- 1254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